内镜后为什么要采用滤膜法采样?

2024-11-07 浏览次数:115

导 读:

内镜质量监测的目的是较大限度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。按照《软式内镜清洗技术规范》(WS507-2016)要求,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,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,每次按25%的比例抽检,监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,合格标准为菌落总数≤20 CFU/件,且不能检出致病菌。不同的采样方法有其特点,传统采样法操作简便、不需要特殊的设备,但阳性率较低,在新规范中已经被滤膜法所取代。滤膜法采样敏感性高,但成本贵、需要**采样设备。在此,我们再次给大家说说后内镜的“滤膜法"采样。

内镜微生物检测仪

规范怎么说?

按照我国《医院卫生标准》(GB 15982-2012)附录A 中A.5.3.3的要求,后内镜的采样及检查方法为:

“取清洗后内镜,采用无菌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,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,并全量收集(可使用蠕动泵)送检。将洗脱液充分混匀,取洗脱液1.0mL接种平皿,将冷至40℃~45℃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mL~20mL,36℃±1℃恒温箱培养48h,计数菌落数(CFU/件)。将剩余洗脱液在无菌条件下采用滤膜(0.45μm)过滤浓缩,将滤膜接种于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(注意不要产生气泡),置36℃士1℃温箱培养48h,计数菌落数。

当滤膜法不可计数时,菌落总数(CFU/件)=m(CFU/平板)×50,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。

当滤膜法可计数时,菌落总数(CFU/件)=m(CFU/平板)+m1(CFU/滤膜),m为两平行平板的平均菌落数,m1为滤膜上菌落数。"

内镜检测仪流程

什么是滤膜法?

滤膜法是使用真空泵负压抽滤,在滤杯内的微孔滤膜上下面产生压差,使滤杯内的洗脱液由于压差作用通过微孔滤膜,使得微生物被拦截在微孔滤膜上。规范中要求使用孔径0.45μm(微米)的滤膜,可拦截直径0.45μm(微米)以上的微生物(绝大多数的直径大小在0.5μm ~5μm(微米)之间),从而地拦截微生物,更准确地监测内镜的清洗工作。

滤膜法内镜检测要用到什么试剂耗材?

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、蓝盖丝口瓶、真空抽滤装置、0.45μm(微米)滤膜。

(1)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"是:醛类剂用甘氨酸浓度为1.0%的洗脱液,其他剂用硫代钠浓度为0.3%的洗脱液。(2)真空抽滤装置和微生物检测仪大约长这样:

(3)0.45μm(微米)滤膜大约长这样:

为什么要用滤膜法?

由于内镜的结构和工作特点,清洗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,国内外都出现过内镜引发患者交叉感染的案例报道。国内有研究显示[1-3],采用滤膜法检测的样本合格率低于传统采样法,其原因包括50mL洗脱液能够比10mL洗脱液更充分地接触到内镜的内表面,滤膜过滤时能够将洗脱液中的微生物拦截且对微生物的损伤较小,利于微生物的培养,得到更准确的菌落计数结果。因此,滤膜法能够更加灵敏、可靠地评价内镜的清洗工作,更进一步保护内镜检查患者的安全,提高医疗质量。


enji2020.b2b168.com/m/
联系我们

在线客服: 1251939407

联系人:何一同

联系电话: 13262581609